教瑜伽是門「手藝」嗎?Why do I teach yoga?
回望人生,我都走了就快一半了。(以奶奶八旬過世的年齡來算的話)
還記得第一次讀瑜伽的書,是小學三年級吧,在爸爸的書架上,三本土黃色的佛學書。
翻著參加班級比賽得來的獎品(國語日報辭典),一個人慢慢地讀。不記得讀懂多少,但是隱約記得封面上,坐著一個人,靜靜地待在一棵大菩提樹下,低頭靜思,彷彿再不孤單、再不徬徨、再不凋零。是我喜好的意境。
多年來的一個無聲回憶。
慢慢開始教學之後,偶爾問自己,我是那棵樹,還是那個樹下的人。
漸漸地,不記得從何處,我好像變成那棵樹,肚子上有個大樹洞,常常有些人會突然出現,對我說些困難、迷茫的事,關於學瑜伽的事、教瑜伽的事,甚至是人生和生活的憾事。
我聽著聽著,感同身受,時而跟著笑,或心裡頭跟著惘然,跟著哭。
枝葉茂盛的話,原來能為人遮風擋雨,所以,樹下的一席之地,再不孤單、再不徬徨、再不凋零。
練習瑜伽30年的和練習十年的區別是什麼? 需要相比嗎? 動作流暢聰敏的自然較高一籌嗎? 學識、證照,出類,神通,上師?
想要的雖不是較量,但心頭仍有一把尺,不斷上下打量。
「 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。 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 野徑雲俱黑,江船火獨明。 曉看紅濕處,花重錦官城。」#杜甫
我覺得,動輒衡量的源頭,是因為意識到,最深最難體現的是「感同身受」。(像詩人寫詩)
說論「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」。
坐在樹下的並非是自私的基因,反而是多我的基因。無侷限而能體悟感受到他人之境,為此,才想明白了,為什麼要努力成長自己。
融入、滲透、擴張,越能感同他人的苦有如自身的悲,聽悲時即感同悲,悅喜時即感同喜。也許理解「小我」並非指單一個人的自身狀態,而是眾多我們共同能互相理解的迷亂狀。
無數個小我,是我們。
一旦結合在一起,即能顯現另一種形態。
作者@yogabyUma
歲月本無聲,即便沒有人來,菩提樹也是能枝葉茂盛的呀。
風同吹,雨同淋。
專注心念,虔誠以待,已然瑜伽,已然無量吧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