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手腕(腕關節)的信:守護平等的形式 Reaching balance and sustainability
我想試試看為你把重點劃在這篇文章裡。祝福你能夠慢慢地完成轉變的過程, 甚至在有需要的時候, 回來重複地看, 提醒自己, 幫助自己去發現到, 如何與最在意的部分, 好好相處, 積極樂觀地與瑜伽在一起 。
彼如A是鋼琴老師, 從頭開始跟我一起練習的時間剛剛超過三十週, 她在初次學習階段來到這裡共榮交流練習, 可能是因為工作的習慣, 尤其在意手腕的痛覺。
單看手腕與手指, 以為是身體上很靈活的部分, 但是, 反而這份靈活常常讓人忘記其他相關串聯的身體部位, 只將注意力放在手腕上。
要是用生理解剖學代入解說, 說得太複雜, 可能妳會如往常一樣反映說聽不懂, 所以, 再簡單一點, 我想先說一個注意力平等的概念。
身體條件本身不是平等的, 比如大的肌肉群力量比較穩定, 靠近身體中心則平衡感比較好, 頭上腳下的動作符合人的慣性, 可是, 如果顛倒過來, 頭下—腳上的倒立動作, 通常會讓練習者感覺吃力。
雖然身體部位可以分區域、分功能作運動上的體能鍛鍊, 但是, 在瑜伽情境裡不該分別。
我常常念道, 所有的肌肉關節在體位動作裡, 彼此之間一定是相互串聯起來的運動關係, 先學會處在一片自然和諧之中找到一個舒適的不動-動作, 才能穩定地幫助妳完成長達一兩個小時的體位、呼吸、與流動。
比如上下犬式、棒式、孔雀式等、所有用手支撐的動作, 不光是手腕動作, 還有肩胛骨、肩關節、和附近的骨骼與關節做出反應的動作。
與手部動作相關的所有肌肉, 更不光在手臂上, 還帶動連結胸肌、背部、側邊的身體。所以動一髮則動全身,除非,用對某方面的注意力而忽視了全身的平等互動。
萬事萬物原本是鬆散地存在,透過形式能將一切聚合轉化;比如幾顆小石頭放進形式裡變成一棟房子;光線放進形式裡折射及反射成一道彩虹;氣放進形式裡,經由震動的形式,產生水、或產生熱、或產生光。
體位法就是這道形式,我們把自己全然地放進去,隨著每個階段、每天的身體條件不同, 很自然地發展體位動作是瑜伽最理想的狀態。
我們仰賴重複動作的過程, 提升身心的能力程度、層次或者是境界。可是, 身體上的能力很快就適應了, 有時候, 反而是心識上的注意力過度僵硬、黏稠的流動, 只在慣性裡生活。
慣性算不算執念, 有時候我覺得不算, 如果根本沒發現到某種習慣所引起的連鎖反應, 就不可能去談改變的過程, 因此, 又要回到暖身的時候, 是不是真的靜心看待自己的動靜;在體位流動的時候, 是不是真的平等的、全然的推動流動的過程;是不是真的自信與信任生命自然的原力。
有個老師在身旁, 如果看見了你的慣性去提醒你, 那是好事, 但是老師不在身旁的時候呢?培育自己的覺知其實很簡單, 第一關卡就是平等的開放注意力的彈性, 好像全身上下的每個部位都在大聲地呼喊妳的關注, 妳一邊換著動作做, 一一輪流關注她們。
在關注呼吸循環之中, 延伸注意力的流動範圍, 不老是溺愛某個部分 , 盡情去觀察全部身體的真實反應。
一開始,手腕痛了, 觀察會不會是放在地上的手指角度不對造成的, 手指與手腕的關係如何;會不會是肌肉伸張過度的反應, 手腕與前臂關係如何;會不會是注意力太多在手腕用力, 而肩膀卻失去參與支撐的功能,手腕與肩膀的關係如何等等………,漸漸你會看見自身的一切,在形式裡聚合離散,然後,去調整、去修行。
太多太多的變化了, 我也是在每一天的練習過程裡, 看著答案不斷被更新、被進化, 才有了不斷成熟的能力去教學、分享給妳和其他人。
全然平等、自由、開放的注意力彈性, 才能夠跟得上瑜伽的過程。收集到各種有覺知的自己, 於是融會貫通這些經驗, 那麼, 身體就不必默默承受, 那些說不出原由的慣性壓力。
平等的使用身體,守護平等的形式,發展自信與長久的瑜伽關係。加油喔~我相信妳(們)可以很順利。
作者 @yogabyUma 備註:
體位法練習者應該有的基礎是, 先理解或者感應到呼吸法的“反應“, 與體位法的“反應“是共存共榮的關係。而多與其他人交流互動練習, 則有助於練習者發現自己隱藏起來的慣性壓力, 然後進而成長, 然後進而自發性地感到喜悅的動力。
Comments